张家界慈利县阳和土家族乡一一张家界唯一拥有最完备丹霞地貌的乡镇
秋日澧水河滩
【概况】阳和土家族乡依澧水而生,风光旖旎,丹霞地貌灵山秀水连绵幽绝,境内平均海拔320米,全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该乡地处武陵山脉,位于张家界市慈利县西南部,东邻本县甘堰土家族乡,西接本县许家坊土家族乡,南临澧水,和本县溪口镇隔河相望,北抵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核心景区武陵源,居住着土家、汉、苗、白、回5个民族,其中土家族人口占全乡总人口的89%。阳和土家族乡区位优势明显,常张高速和阳龙高等级公路途经本乡,距县城45公里,距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核心景区武陵源15公里,距张家界市区22公里,至张家界荷花机场30分钟车程,至常德机场90分钟车程。
阳和丹霞地貌
【民族文化】
阳和土家族乡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因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区位优势,孕育了独特、淳朴而浓厚的人文风情。据史料记载,明初属慈利县第八都。境内有酿溪,初名穰溪,古以川为河,亦称酿河。后讹称然河。因然、阳音近,又易名阳河。1980年根据此地气候暖和的特征更名为阳和,乡由此定名。民国时期,民国十六至民国二十五年属溪渔乡。1952年至1956年属六区。1956年至1958年为阳和乡。1958年撤甘堰乡、阳和乡、许家乡,合建阳和公社。1960年甘堰、许家从阳和公社析出(1962年至19995年属溪口区)。1984年至1994年为阳和乡,1995年至1998年并入许家坊土家族乡。1998年10月21日确定为阳和土家族乡。
【风景人文】
阳和缭绕山雾
走进阳和土家族乡境内,首先沁入心帘的便是那树木葱郁、山雾缭绕、青山玉水、隽永秀美的人间仙境之感,任你走到哪一处,都可以找到一个纳清凉、踏雾霭、观日出、赏日落的好去处。这里有民居独特、简洁祥和的田园生活,也有以歌诉心、以酒养神的豪放情怀;阳和土家族乡的“阳和大曲”酒素以口感清爽滑口文明。
初到阳和的旅游者,可尽情遨游于湘西的山光水色间,波光綟艳的长潭、古风犹存的老街都会令你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如果你是一个文化工作者,初识阳和更如进入一个人文博物馆,千年学府渔浦书院、佛教胜地五寺寨、旅游景点十里长潭……,你会惊叹阳和是如此的钟灵毓秀;走进阳和,你会发现一些人依然沿袭着祖上传下的一些行当:手工结网、手工编织、打制铜壶、制作麦芽糖、打糍粑、自酿米酒、石磨豆腐等等,这些固有留守传承的老工艺手艺人,三五日一集,经久不衰,成为了一道人性和人情俱美的风景线。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渔浦书院位于澧水北岸的阳和乡渔浦村,书院背依太华山,南临澧水,山村秀丽,树木葱茏,渔浦书院始建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占地约8000平方米。主体系木结构,伴以封火隔墙,分正殿、东斋、西斋、章义祠、藏书楼等部分。正殿两进,中设过堂相连,过堂左右各有天井、花坛,东斋西斋在正殿两侧。门前设左右两舍,门两旁有封火墙。章义祠位于东斋之东,系一四周围住的楼台亭园式建筑。整体书院建筑结构庄重、宏大,呈民族风格。
阳和渔浦书院
渔浦书院曾一度与岳麓书院齐名,从这个书院走出了不少现代名人:南北大侠杜心五、中国共产党培养的第一个无线电报务员张沈川小时候就在书院就读过,其他如袁任远、张一鸣、于兆龙、王育寅等,都在这里接受过他们人生的早期教育。阳和乡也是慈利县革命老区,第一位无线电报务员张沈川同志就出生在该乡杨家坪村,有一大批革命英烈为了新中国的诞生抛头颅、洒热血,有李家青、李玉青两位老红军踏过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路.
阳和十里长潭
丹霞地貌是阳和的最大特色,面积约30平方公里,常张高速公路阳和出口即是丹霞地貌的腹心地段。阳和丹霞地貌是对张家界奇山异水的添彩神妙之笔画,与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天门山森林公园相得益彰而又风韵独具。阳和丹霞的地貌种类齐全,发育完善,既有丘陵缓坡,又有高大石墙,有的山体高低起伏,宛如卧龙、跃跃欲飞、姿态神雄,有的或单脊峰起,有的却小巧玲珑,真是美不胜收、百看不厌。大凡丹霞岩集中的地方,总给人以荒凉、冷寂的感觉,而阳和的丹霞呈现的却是一派脉脉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