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利县,隶属于湖南省张家界市,地处湖南省西北部,张家界市东部,武陵山脉东部边缘,澧水中游。慈利县东北与石门县毗连,东南与桃源县接壤,西北与桑植县相邻,西南与永定区连接,是一个"七山半水分半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山区县。慈利县现辖15个镇、10个乡,总面积3480平方公里,占湖南省总面积的1.7%,其中山地面积340万亩,耕地面积65.37万亩,总人口705792人 。
慈利县自古素有"银澧金慈"之称 ,是"中国杜仲之乡" 、"中国大理石之乡" 、"中国温泉之乡 " 、"中国小水电之乡" 、"中国最美休闲旅游度假名县" ,是"湖南省旅游强县" 及"省直管县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县" 、"湖南省新型城镇化试点县" 。
慈利县历史名人有唐朝诗人李宣远,北宋吏部尚书莫俦 ,元朝翰林张兑,明朝工部尚书周叙、监元宰相杜世寿、贵州总兵李师靖 ,清朝福建提督孙开华、永州总兵安长太 、贵州按察使王正雅 ,民国辛亥革命功臣唐牺支、福建都督孙道仁、中华英豪杜心武,新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袁任远、经济学家卓炯、核物理学家陈能宽等。
历史沿革
慈利县历史悠久,建置已达2200多年。境域春秋末,周楚平王之孙白胜筑城于零水之畔,即白公城。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分辖区为36郡,在黔中郡下置慈姑县(县治官塔坪,今慈利县蒋家坪乡太坪村),是澧水流域最早的行政区划 ,辖今慈利、安乡、澧县、津市、临澧、石门、桑植各县及永定区、武陵源区、湖北省公安、鹤峰县、湖南省桃源县一部分。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改黔中郡为武陵郡,将慈姑县分置为零阳(县治在白公城)、充、孱陵县三县。
吴景帝永安六年(263)置天门郡,郡治在充县(今永定区),析零阳、充县地设溇中县(县治在今慈利三官寺乡),辖零阳、充、溇中三县。
晋武帝太康元年(280),析零阳县设澧阳县(今石门、澧县一带),析溇中县设临澧县(今桑植、永定一带)。天门郡辖零阳、充、临澧、溇中、澧阳五县。
梁敬帝绍太元年(555),废天门郡设石门郡,郡治零阳县。
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称慈利县,属崇州,县名取"土俗淳慈,产物得利"之义。炀帝大业三年(607),废崇州,改隶澧阳郡。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改澧阳郡为澧州。高宗麟德元年(664),废充县,并崇义县入慈利县。
宋太祖乾德元年(963),改澧州为澧阳军州,属荆湖北路。
唐至宋,慈利县先后隶澧阳郡、澧州、澧阳军州。
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升澧阳军州为澧州路。至元十四年(1277),改澧州路总管府,领慈利、澧阳、石门、安乡四县。元贞元年(1295),升慈利县为慈姑州,旋复名慈利州,辖今慈利、桑植、永定、武陵源等区县。
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慈利州为大庸县,旋复名慈利县。
慈利县治汉至隋初设白公城,明万历末年迁至永泰街,即今城关镇。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慈利县隶常德府。 明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划常德府所属慈利、石门、澧州、安乡改隶岳州府。 洪武二十三年(1396),设九溪卫(卫治在今慈利县江垭),领前、后、左、右、中五所及添平、麻寮、安福诸所。
清雍正八年(1730),改土归流,升澧州为直隶州 ,改隶澧州。 割麻寮所(慈利十七都部分地及十八都)入容美司,置鹤峰州;割安福所(慈利十六都)入桑植司置桑植县。雍正十三年(1735),拨慈利十、十一、十二、十三都及八、九、十四都各部分地置永定县(今永定区)。
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湖南省裁撤武陵道,将大庸、桑植、慈利县划规辰沅道。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裁撤"道"的建制,仅存省、县两级,所以,大庸、慈利、桑植三县均属省直辖市。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11月24日,贺龙、任弼时、萧克、关向应等,领导红军二、六军团解放大庸县,建立中华苏维埃湘、鄂、川、黔革命委员会。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红军长征,湖南省建湘西绥靖处,管辖慈利、大庸、桑植、临澧、石门、澧县等6个县,专员办事处,设在慈利县。民国二十七年至三十八年(公元1938年至1949年),湖南全省调整为10个行政督察区,大庸与桑植属第八督察区,专员办事处设在永顺。慈利县属第四督察区,专员办事处设在常德。
1949年至1988年,慈利县属常德专区管辖。
1958年,慈利县官地坪、竹叶坪、氽湖等地划至桑植县。
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大庸地级市,辖慈利、桑植两县和永定、武陵源两区。
1988年,慈利县索溪峪镇划至武陵源区。
位置境域
慈利县隶属湖南省张家界市,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东部,地处武陵山脉东部边缘,澧水中游,东北与石门县毗连,东南与桃源县接壤,西北与桑植县相邻,西南与永定区连接。慈利县地处东经110°27′-111°20′,北纬29°04′-29°41′。慈利县境东西最大距离72.2公里,南北最大距离69公里,总面积3480平方公里。
名胜古迹
张家界大峡谷
张家界大峡谷(国家4A级景区) 位于张家界市慈利县三官寺乡,紧邻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张家界大峡谷是一个新近开发建设的旅游景区,2011年成功创建AAAA级景区,2016年跻身全市第三大景区,2017年张家界大峡谷正式启动AAAAA级景区创建工作。 张家界大峡谷原来有两个名字,一个叫做烂船峡;另外一个名字叫做乱泉峡。其中,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是世界最高最长玻璃桥。
张家界江垭温泉
江垭温泉度假村(国家4A级景区) 是张家界第一家温泉度假村,也是湘西惟一一家仿古式半露天江垭温泉。建有20余种各具特色、各富功效的高标准露天江垭温泉池和室内江垭温泉池。江垭温泉泉水清澈碧透,泉水出口温度常年54℃左右,据专家检测,江垭温泉水中富含多种对人体健康有益的矿物质微量元素。
张家界五雷山
张家界五雷山是湖南省首批确定的重点宗教场所,张家界东线旅游核心风景名胜区,它位于慈利县城东,距常张高速慈利东出口20公里处,北临石门,东依临澧,南接桃源,是东入张家界市的必经之地。五雷(仙)山,原名雷岳,海拔一千米,有"楚南第一胜境"之称。
张家界龙王洞
张家界龙王洞(国家4A级景区) 位于江垭镇的岩板村,距江垭镇10 公里 ,位于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风景区向东10公里与慈利县之间主干公路53.8公里南侧10米处,交通极为便利,属张家界旅游核心景点之一,被溶洞专家称赞为"世界溶洞奇葩",是中国最大、最古老的溶洞之一,具有极高的考古价值和旅游开发的价值。 现已探知:龙王洞总长约30公里,平均高度50米,宽80米,有58个厅台,28条石走廊,15处珍珠瀑布,3条地下阴河,湖泊2个,水花池45处,洞中石笋、石钟乳、石幔、石花遍布,琳琅满目。更有"天下第一柱"之称的龙王宝柱,顶天立地、气势磅礴,令人叹为观止。
张家界万福温泉
张家界万福温泉(国家4A级景区) 位于常张高速慈利东入口处,毗邻张家界世界自然遗产核心景区武陵源,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是融中华福文化与温泉沐浴养生文化于一体,精心建造的休闲、度假旅游风景区。张家界万福温泉属天然自涌温泉,泉水清澈碧透,常年恒温53℃,富含多种有益人体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景区建有具神奇魅力的48个动、静露天温泉池等,掩映在天然绿色植被之中。
张家界朝阳地缝
张家界朝阳地缝景区地处慈利县朝阳境内,是世界上最长的"一线天"奇观,全长5公里,垂直深度近200米。朝阳地缝为赵家垭库区流水经几亿年冲刷而形成的100多米深的崖缝,两崖最窄处仅一米多宽,景色集奇、秀、险、野、幽于一体。景区内溪水清澈,空气清新,冬暖夏凉,四季如春,是旅游观光、避暑休闲、考察探险的好去处。
张家界茶马古道
张家界茶马古道风景区从东到西贯穿慈利县三合镇,总长50公里,境内群山起伏、风景秀美,常年云雾缭绕。其中,牧羊冲是历史上无数茶马古道支线中保存较为完好的一条,现存有骡马客、背篓儿客歇脚饮水的官财井,有最大的驿站--范家大院,有方便茶商记账磨墨的墨砚池,有见证茶马古道的千年茶王等。
张家界四十八寨
张家界四十八寨位于慈利县广福桥镇,与五雷山、星德山遥相呼应,景区面积40平方公里,境内有120多座形态各异的奇秀山峰,传说闯王李自成在此建立联明抗清根据地时,依山就势建了48座雄伟山寨,并在山寨周围拦关设卡造36宫、72殿,劈山移土建造近万亩军粮梯田。如今,还存有不少遗迹。
江垭森林公园
江垭森林公园于2006年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总面积2652公顷,位于张家界市慈利县西北部,距县城约50公里,与历史名镇江垭镇隔河相望,处于张家界东线旅游核心区。 2017年,由慈利县江垭森林公园管理处申报的江垭森林公园康养基地成为第二批全国森林康养试点基地。
慈利县博物馆
慈利县博物馆展区总面积为500平方米,展出文物300余件,分三个主题展厅,是张家界首家县级历史博物馆,收藏文物1万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有15件,二级文物114件,三级文物575件,在全省县级单位居首位。全县有文物保护单位153处,其中国家级2处,省级10处,为张家界东线文化旅游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
其它景点
慈利县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骑龙岗古墓群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九溪卫城(九溪古城)及江垭古建筑群、梅花殿、红二六军团指挥部及红军医院旧址、苏维埃溪口区政府旧址、孙开华故居、唐牺支故居、慈利县县委、人民公社和大队部旧址 。此外,还有江垭水库 、赵家垭水库 、张家界红岩岭 、张家界冰雪世界 、禾田居山谷 、长潭河大峡谷湿地森林公园 、渔浦书院 、杜心五故居 、陈能宽故居 、袁任远故居 、台湾风情小镇 、半岛国际旅游度假区 、云朝山寺 、南洋书院 、石器时代的金台村遗址 、璞榔岗遗址 、周朝的白公城遗址 等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