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利公共文旅云>文化遗产>【文化】抢救性记录非遗文化,不让“人去艺绝”
【文化】抢救性记录非遗文化,不让“人去艺绝”

1aiem3t3nde.jpg


我市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市,拥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33项,其中有桑植民歌、桑植白族仗鼓舞、张家界阳戏、土家族撒叶儿嗬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市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76人,其中国家级非遗文化传承人1名,省级非遗文化传承人9名。目前,各级非遗文化传承人年岁都已偏高,特别是国家级非遗文化传承人钟会龙已85岁高龄,虽市级白族仗鼓舞传承人有4位,但对钟会龙这个“国宝”级非遗文化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已刻不容缓。


欣闻文化部已正在开展这项工作,对4批国家级非遗文化传承人进行抢救性记录,实乃国家之幸、文化之幸。望我市以此次抢救非遗文化为契机,加强对各级非遗文化的传承、研究、宣传、整理、记录,让更多的非遗文化永续传承,不留遗憾。


0rerl2jpyts.jpg


抢救性记录,不让非遗留遗憾


国庆节前,湖南省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成果专家评审会在长沙举行,首批14位国家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接近尾声。


这些代表性传承人,堪称各个领域的“国宝”。由于时代变迁、后继乏人等原因,不少非遗项目随着传承人的去世而“人去艺绝”。正在开展的抢救性记录工作,将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这一尴尬。


一些非遗项目面临 “人去艺绝”


自古沿袭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凭传承人的口传心授实现代代传承。这些传承人,如人类传统文明的“活化石”,是不可复制的“国宝”。


bf47ab58-8be4-49b0-bf5e-ffa936580f3d.jpg


从2007年至今,文化部共公布了4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名单,其中湖南有76位。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滩头年画的钟海仙、李咸陆,宝庆竹刻的曾剑潭,土家族打溜子的罗仕碧,辰州傩戏的李福国,踏虎凿花的邓兴隆等13位国家级传承人,已先后离世。

 

“湖南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平均年龄约65岁,其中最大的已经80多岁。”湖南省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梁向东说,一些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年岁已高,而后继乏人,再不抢救就来不及了。


2015年,文化部启动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利用数字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全面系统地记录传承人掌握的非遗知识和精湛技艺,为后人传承、研究、宣传、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下宝贵资料。


“用数字化手段保存非遗利在千秋”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启动后,湖南的14位传承人成为首批抢救性记录的对象,包括田仁信(土家族摆手舞)、赵明华(瑶族长鼓舞)、刘永安(邵阳布袋戏)、彭延坤(长沙弹词)、何静华(女书习俗)、龙开春(侗族傩戏)等。他们中,最小的都已60多岁,最大的超过80岁。


当抢救性记录工作小组找到女书习俗国家级传承人何静华时,她高兴地说:“用数字化手段保存非遗是利在千秋的事。”拍摄负责人楚星告诉记者,拍摄的第一天,近80岁的何静华老人,一直兴致勃勃地讲到晚上11时。


wzo4u1mldvv.jpg

流传于湘鄂川一带的荆河戏,过去有“湖南成班,沙市唱戏”之说。如今,澧县荆河剧院成了湖南唯一能演荆河戏的院团。后继乏人,一直是荆河戏国家级传承人萧耀庭心中的忧虑。当摄像机架在他面前时,他真诚地说:“太感谢你们了!”


“让人遗憾的是,苗医药(癫痫症疗法)的国家级传承人龙玉年在采录完视频后不久便去世了。”省非遗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胡敏说。


抢救性记录涵盖每一位国家级传承人


省非遗保护中心专干钟妍介绍,第一批抢救性记录名单,选择的都是年龄偏大、体弱多病的传承人。从第二批开始,还将考虑传承人技艺黄金期的问题,表演艺术类的如果即将过黄金期,将优先进行抢救性记录。


正因为他们年龄偏大、体弱多病,工作面临不少困难。今年80岁的长沙弹词传承人彭延坤,一直身体不好,目前抢救性记录工作还未完成一半。醴陵釉下五彩瓷传承人邓文科,因为长期生病,抢救性记录工作也进展较慢。


据悉,文化部为每一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安排了40万元经费,工作小组将为每一位传承人制作综述片、实践片、教学片、口述片,完整记录传承人口述、技艺操作表演、传承教学的过程。


胡敏介绍,抢救性记录涵盖每一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十三五”期间将全面完成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工作。目前,第二批抢救性记录名单已经确定,湖南将适时启动第二批14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工作。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

“扫一扫”

获得更多

意想不到

0744-3223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