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花灯

民国初年,慈利俗称“花灯之乡”,每逢年关,各保、甲、祠堂自发组成灯班,串乡走寨演出,从大年三十至上月十五元霄后才慢慢停唱。据前辈艺人传言,花灯起于元朝,盛于明、清时期。随着元杂剧的兴起,各地花灯也逐渐形成。据传,明、清时期,上月闹元霄,花灯、歌舞通霄达旦,也有人说花灯源大梁山,经通商往来,流传至今。


花灯演员一般由童男、童女两人扮演,也有一男一女、一老旦三人花旦或二女(姐妹,母女)的对子花灯,台下由七至五人组成乐队兼伴唱,台上演员起舞做戏。花灯曲调非常丰富,演唱内容多以喜庆、爱情、家庭、习俗、比古为主,有短小精悍的故事情节。演出队伍出发时,一般由七至九人组成,童男、童女由两壮汉顶在肩上,一路上敲锣打鼓,每到一户人家都以爆竹相迎,两张大方桌合并便是舞台。

土家花灯由民间歌舞发展而来,曾称花灯和灯戏其显著特点是歌舞性强,常是一旦一丑,二旦一丑,二旦二丑或多旦多丑,运用扇子和手巾“圈子”(舞台位置变换)和“圈子”(身段组合)等表现手段。表现民间生活和男女爱情。


花灯.jpg


音乐声腔:湘西以灯调为主;湘北有川调、打锣腔;湘南有正调(川调结构)和小调(民歌及丝弦小调)。湘西花灯曾与阳戏、傩戏同台,吸收了阳、傩剧目,音乐,多源于民歌、灯调;湘南花灯河西路吸收了祁剧剧目;湘北花灯则吸收了皮影戏剧目;湘北花灯则吸引了皮影戏剧目。均由二小戏发展成大型戏。湘北花灯演出有两种形势:一种是歌舞演出,春节伴随龙灯、舞狮演出;另一种是在舞台上表演有人物情节的生活故事,叫“灯戏”。


花灯在明、清较为盛行,从年三十到上月十五才结束,由童男、童女两人扮演,有一男一女或多或少,五至七人或七至九人组成,内容多以喜庆、爱情、家庭、习俗、比古为主。


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相继有土家花灯《砸石磨》和《推豆腐》相继获得全国一等奖和铜奖,深受人们的喜爱。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

“扫一扫”

获得更多

意想不到

0744-3223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