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板龙灯是流传在张家界市慈利县部分乡镇的传统舞蹈,俗称“板板灯”,系板凳龙分支,湖南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发源于湖南省慈利县原樊家坊地区(现常德市桃源县黄石水库水淹区,居民移民至现今景龙桥乡、龙潭河镇、高桥镇、二坊坪乡),形式全省罕见,全国少有。
由龙头、龙段(身)、龙尾三部分组成,木板、竹蔑、枸皮纸为主要制作材料。龙身用2米长、20厘米宽的硬质木板做成,木板两端钻一圆眼,用木棒连接而成。每块灯板上装5个八方灯笼,灯笼内置一蜡烛,可直线行走,可左右盘旋。龙头、龙身、龙尾、灯笼用“纸糊篾扎”的方法做成,饰以龙须、龙眼、龙眉、龙角、龙珠,描绘上龙鳞、龙鳍、彩云等花纹图案。
龙头制作为板板龙灯的核心技术,须有很高的竹编、木工和绘画技艺。龙身长度视参与人数而定,少则几十段,多达几百段。游玩时点燃蜡烛,龙头、龙尾、龙身通透发亮,美妙无比。每年正月十五夜晚游玩,鞭炮、火铳齐鸣,烟火、灯火冲天,吆喝声、锣鼓声此起彼伏,蜿蜒数百米的长龙在夜间行走在乡间田野。沿途百姓焚香烧纸、点燃蜡烛迎接巨龙的到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寿年丰、国泰民安。遇田野宽广之处,绕“大盘”、“太极图”、“扑儿闪翅“(蝴蝶形状)、“金钱吊葫芦”,“福字头”等传统场景,摆放“和”、“龙”、“人寿年丰”、“国泰民安”、“太平年”、“中国梦”词句造型,远看粗狂奔放,气势磅礴,近观神龙游走、翻滚腾挪,场面蔚为壮观。
板板龙灯形式古朴,动作狂野,粗狂奔放,独具美感,源远流长。民国12年《慈利县志》中有详实记载。她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珍贵的民间文化遗产,对研究人类学、历史学及民族民间艺术学有着重要价值。
慈利农民每逢过年或重大喜庆节日就举办板板龙灯表演活动,欢庆丰收、祈祷吉祥。近几年其分布地景龙桥乡、龙潭河镇、高桥镇、二坊坪乡都先后进行了板板龙灯表演活动。龙潭河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板板龙灯起源传说
《慈利县志》载:“慈利东南部每逢正月十五盛行板板龙灯,又名板板灯”。今《慈利通志》载:“板板龙灯已列为省市县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
板板龙灯因有龙头、龙身、龙尾,形如巨龙故名,属民间大型文化艺术,也是乡村群体体育活动主要项目。板板龙灯起源很早,历史悠久。从相关史料中查明,板板龙灯源于宋朝初年。主要发源地在樊家坊(原慈利县一乡镇,现已拆分)。早在唐代这里就形成了一个古老的集镇,因地处慈利、桃源两县边境,又是沅水支流龙潭河的腹地,水路交通方便,历代为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十分繁华热闹,素有“小南京”之誉。这里聚居有满、李、黄、刘、杨、朱、高等几个大姓,他们都有一呼百应的族长,为求天下雨,确保丰收,设法祭祀。起初是满姓族长发明一种稻草灯,即每人举着一个稻草把,上面安上一个小灯笼,各自用绳子连成长龙一般,甚是稀奇。李姓族长是个肯动脑筋的文人,经过苦思冥想,又想出了一个新法子,将稻草上把子改成木板子,逐步完善,发展成为竹木结合的板板龙灯刍型。
相传宋太祖三年,龙潭河有一名叫张大奎的匪首,纠集一千喽罗盘踞在龙头山顶,落草为寇。这山三面绝壁,仅东面一羊肠小道而出入,易守难攻。张大奎常怂勇众匪下山抢劫财物,虐待妇女,百姓苦不堪言。
为除恶平难,当地有一名被百姓公认的“感天二公”李盛,上京禀告皇帝,宋太祖立位正兴,听罢大怒,立即派征南大将军高怀德(南平王)领兵速剿。次日高元帅挑左右大将郑於戈、潘荣贵(均为河南荣阳城人氏)又挑力将雷万春(慈利县樊家坊人氏),五年前随高帅南征的得力干将,共点精兵五千,并指派李盛为先锋,来到龙潭河的朱家坪和彭家坪连扎十里营寨,令多次攻山均遭烂石滚木击败。高帅命李盛拜会当地李、高、朱、彭、叶诸家族族长,共商除恶良策,其中,一位前朝落榜秀才朱名月,心生一计,发动群众各家自备木板一块长五尺,宽五寸,上面点着烛灯,连成一条长龙,取名“板板灯”诱乱出山观灯而擒之。李盛点头,依计而行。
次年正月十五日,各家的板板灯汇集在龙潭河集镇。比赛的内容是看谁家的灯长,技艺精湛,圈盘最大。再说,久未下山的张大奎,将近已断炊,决定下山,一打秋风二拜年,带领匪队到集镇观灯。各家玩灯的民众都认识张的部下,便有意冲断他们的队伍,截成八节,各自团团围困。这时,郑、潘率兵,大打出手。众匪死的死、伤的伤,士兵大喊,活捉张大奎!张见势不妙,拔腿便向龙头山匪巢而逃,逃到半山腰,前面一个大黑汉将军挡住他的退路,此人便是雷万春将军,他大喝一声:“张贼快快投降,免得老子动手”。气急败坏的张大奎,举枪就杀,二人撕打一阵,不分胜负,因天黑路生,不料,雷万春踩虚了脚,被张一枪刺中胸部,得胜而去。
雷虽受重伤,但死死的抱住张的右腿不放,还用力咬伤张的腿,此时,郑将军赶到,挥起一刀,砍断张的右臂,张枪落就擒。雷为家乡平难,流血过多,当场阵亡,潘荣贵命士兵抬着雷将军,在板板灯烛亮的引路下,回到军营。第二天高帅下令,将张大奎斩首示众,沉尸龙潭,命李盛将军将雷将军葬在龙头山下文高村的小山岗上,并建一小庙,因雷皮肤黑,死后,皇上追封为“黑神都督”,故为“黑神庙”以示纪念。皇上又指派郑於戈、潘荣贵常驻下来,以保一方平安。从此,民众安居乐业,正月十五玩起龙灯来,庆胜利,盼吉祥,庆丰收。
50年代末期,黄石水库兴建,樊家坊成了水淹区,当地居民分别迁往龙潭河、景龙桥、二坊坪、高桥四个乡镇,板板龙灯也随之带到这些地方发展起来,并辐射到桃源部分乡镇。
每逢过年或重大喜庆节日,慈利龙潭河等四个乡镇就自发地举办“板板龙灯”表演活动,特别是每年的正月十五期间,更是热闹非凡。板板龙灯发源地龙潭河镇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